close

IMAG5210.jpg  

2015-4-19  宜蘭火車站-->縣道192-->匏崙村-->統後越嶺道-->烏來孝義

桶後越嶺地圖.jpg  

桶後越嶺道是烏來地區對外的三大越嶺道(巴福、桶後及哈盆)之一,也是單車越野的經典路線,心中早已籌謀許久。去年八月底,順利完成巴福越嶺道的挑戰後,便預計今年雨季來臨前要來挑戰這條早年烏來到礁溪間的泰雅族獵徑。

桶後林道坡度圖.jpg  圖片來源:Eric的單車日記

參考前輩車友的騎乘經驗與紀錄,加上搭車方便性,我決定以逆騎方式,從宜蘭往礁溪方向攻上最高點。理由是雖然剛開始比較陡,可是路況較佳,適合騎乘,可以一路騎到越嶺道終點。過了鞍部後,沿著桶后溪走,對慣用右手的我扛車比較方便(溪在右手邊,山在左邊)。加上過烘爐地登山口後的4.5公里到出口,就緩下坡往烏來,也適合騎車,事後證明這是對的考量。

IMAG5153.jpg  

照前例我搭5:15區間車往宜蘭,小藍也可以人車同行,很是方便。列車長要我到最後一節車廂去,比較不會妨礙乘客上下。一大早,整節車廂只有我一人,好像變成了我的專車。

IMAG5161.jpg  

因為時間太早,花蓮上車時沒得買早餐,連號稱24開店的廟口紅茶都沒開,只能選擇到宜蘭用餐。經事前google,發現宜蘭這家城隍早餐是熱門人氣景點,周日早上7點,果然已經很多人在排隊了。

IMAG5162.jpg  

我點了肉燥加爌肉飯、蘿蔔蛋及大杯溫豆漿當早餐。的確名不虛傳,好吃。餐後感覺吃得元氣十足,於是順便外帶6個煎餃當作路上的點心,否則沿路可沒有什麼商店可以補給的喔!

IMAG5165.jpg  

經過匏崙村時,原先google地圖上是說沿著大坡路走,可是進入匏崙村後卻變成是匏崙路。為了確認路線,於是問了這位在地的歐吉桑。當他知道我只有一人,又騎單車要翻山越嶺到烏來去,驚呼的嘴巴都合不攏。不過,他倒是非常熱心且仔細的告訴我,往越嶺道有兩個地方要注意轉彎,讓我一路都沒有走錯冤枉路!

IMAG5164.jpg  

首先在這個地方必須左轉小礁溪一號橋,如果往右邊去會一直走到櫻花陵園,那就傷腦筋了。感謝剛才歐吉桑的提醒,這裡的確是個容易走岔的十字路口。

IMAG5166.jpg  

再來就是這個路口,看到土雞城的招牌岔路,必須往右走,沿著水泥鋪面一路往上就對了。

IMAG5167.jpg  

由宜蘭火車站到此約11公里,坦白說沿路農村稻田景色頗優,緩上坡的柏油道路,很適合騎單車當作暖身。但在土雞城叉路這裡,指標上清楚寫著往越嶺道口還有5620公尺,且一路開始陡上,是體力耐力的大考驗。

IMAG5168.jpg  

這個坡度不輸騎上遠來稜線那段爬坡路,加上昨天下了場不小的午後雷陣雨,部分路面有些濕滑,為了安全及保存體力,我選擇下馬牽車。

IMAG5169.jpg  

往越嶺道口前,路面道幅頗寬,還不時有汽車會經過,還是那個字--陡!

IMAG5170.jpg  

牽車有個好處,比較可以從容的欣賞沿途花草樹木,尤其現在正值春夏之交,花木欣欣向榮,滿山春綠,展現一股向上的生命力。

IMAG5177.jpg  

在山徑田野旁,一叢叢的月桃正悄悄開出串串花朵來,這是我童年鄉下再熟悉不過的野花了,也好懷念媽媽用月桃葉包裹的粽子及客家菜粿。

IMAG5172.jpg  

路上會經過一個小礁溪農莊,還有自建的步道下到河谷,想必是個大戶人家,否則光維護這片大家園可就得花費不少。

IMAG5174.jpg  

其實,沿路不時都可以看見「山上有水」的指標,只要順著這個指標騎上來就不會走錯路。但是,在水泥鋪面道的盡頭叉路會看見這個卡車大輪胎製成的標示。往右就是山上有水這戶民宅,要往左才是往越嶺道口的方向,且在此之後就變成了碎石泥土路囉!

IMAG5181.jpg  

在往桶後越嶺步道口2085公尺處,原本以為也只是沿途的一個指標罷了,可是稍微留意一下,竟然.......

IMAG5180.jpg  

竟然在旁邊的草叢中發現了「民族救星」蔣公的雕像,遭人遺棄至此,心中可說五味雜陳。在我小時候念書的年代,別說看到銅像要敬禮,連聽到老蔣的名字時都得立正站好,今日竟如敝屣落難於此!斯人已去,一切恩怨功過就留待史家去論斷,是不是該尊重前朝遺物?把它當作是歷史文化的一部分來看待才是中道!

IMAG5183.jpg  

哈!騎了15公里,終於來到桶後越嶺道的終點了,斑駁的里程碑上仍可見7K的字樣。

  IMAG5187.jpg  

往前來到6716公尺處的鞍部,也差不多是此行的最高點(約海拔750公尺),應該也四輪車輛可以抵達的最後之處,此去只能兩輪或步行了。

IMAG5184.jpg  

敬告牌上寫著在1.8K處木棧橋掏空待修,禁止遊客通行。我正納悶,那可以繼續往前嗎?可是從顯得陳舊的告示上,我判斷這該是好久前貼的,現在應該已經修好,只是主管單位沒有來清除。事後證明,我的判斷是對的,這是行政怠惰又一樁啊!

IMAG5188.jpg  

過了鞍部,馬上就會抵達桶後溪的源頭。車友在部落格上都寫到在此需要小涉水,今日我卻連一攤水也沒有看到,也可見今年缺水乾旱的嚴重,北部已快要實施第三階段限水了。

IMAG5193.jpg  

扛過乾凅的溪谷後,就是一片的芒草小路,很有草嶺古道的FU。芒草不高,應該是年後有派人割草整理過,所以路跡很清楚,展望遠山與河谷,景色絕美!

IMAG5198.jpg  

過了6K路標後,地勢下降較劇烈,路況也變得不好走,此後長約1.5公里的路程準備要扛車了。

IMAG5200.jpg  

這種以圓木捆扎成的木棧道看似美觀有特色,但是絕對不可以騎,尤其是下雨過後,因為非常的濕滑,連牽車經過都要非常小心。

IMAG5201.jpg  

雖然偶有這樣的長陡坡,也的確不好扛車。但是,經過巴福越嶺道的洗禮,這只能算是小菜一碟,構不成障礙的!

IMAG5204.jpg  

這算是比較具挑戰的倒木障礙,可是去年巴福越嶺道實在是太「經典」了,也練就我一身扛車及克服路障的本事。先將車抬到樹上放,人過去後,再把車取下,很快就順利通過考驗了。

IMAG5206.jpg  

10:40分,離開鞍部約1公里了,肚子也呱呱作響。心想,原先預定下午13點前離開古道跟來坤校長會合,現在看來應該12點前就可完成越嶺。而此處河谷溪水清澈,景緻優美,何不在此稍做休息,順便吃個點心,來個小野餐感覺的小確幸呢。

IMAG5203.jpg  

哈哈!這就是早上在城隍早餐店外帶的煎餃,滿足的咬下一口,汁多味美,加上身體的勞累感,頓時覺得有如人間美味,6顆煎餃吃得一個都不剩!

 IMAG5208.jpg  

很快來到越嶺道4533公尺處,烘爐地山登山口叉路。這是令人興奮的分界點,因為意味著扛車的路段結束了,可以開始好好享受越野騎乘的樂趣了。

IMAG5211.jpg  

你看看!這大片筆直的柳杉林道,能悠然騎乘期間,該是多大的幸福啊!

IMAG5212.jpg  

林務局也貼心提醒到訪者要小心路滑。的確,山中嵐氣氤氲,陽光不易照射進來,路面容易濕滑,走路都要小心,更遑論是騎車呢!

  IMAG5214.jpg  

面對這段頂級的越野道路,我也忍不住玩起自拍神氣,這玩意的確在我孤獨的旅程中增添不少的樂趣!

IMAG5217.jpg  

過了柳杉路段,道路即沿著桶後溪蜿蜒而行,潺潺流水也為我奏著進行曲。溪邊有群住戶將大樹當成了它們的公寓,雖然無法「腳踏實地」,依然奮力想盡辦法要留住水分及養分,努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美麗的附生植物--山蘇。

IMAG5219.jpg  

IMAG5221.jpg  

進入古道的3K範圍,林相植物也越來越豐富。福爾摩沙真是個美麗的寶島,頭頂羽扇葉,腰挺蛇木柱,這低海拔林中最挺拔出眾的蕨類王者--筆筒樹,它可是自侏羅紀恐龍時代就存在的孑遺植物,是名符其實的活化石喔!

IMAG5224.jpg  

此處便是先前告示牌上所提1.8K的坍方處,邊坡已做整治,木棧道也重新鋪設完成。

IMAG5235.jpg  

古道越接近烏來端,遊客、登山客就越多。昨天的大雷雨把部分路段路面淋的泥濘不堪,對步行的登山遊客可說相當不方便。但卻是MTB登山車大顯身手之時,這才是他的戰場舞台啊!與徒步者擦身而過時,往往贏得他們的羨慕與讚嘆!

IMAG5237.jpg  

12點終於平安抵達古道的入口起點--台電的桶後吊橋。

IMAG5239.jpg  

由宜蘭火車站到此共22K,費時5小時,挑戰成功。

IMAG5243.jpg  

古道入口即是桶后林道終點的13.1K處。吊橋旁的攔砂壩,溪水清澈,甚至有不少人垂釣期間。

IMAG5241.jpg  

遠處下方河谷也充滿到此露營、戲水的遊客。對都市人來說,能和親人朋友到此休憩,是釋放壓力最好的地方與管道。

林務局烏玉檢查哨.jpg  圖片取自網路

來坤校長原來和我約在吊橋處會合,但是我遍尋不著,加上此處又手機沒有任何訊號,無法聯絡到他。我猜他應該是沒有提早申請到林務局進入古道的許可,所以被檔在檢查哨外。我毅然決定再騎12公里到檢查哨處。果不其然,在此和來坤夫婦會合了。

烏來孝義派出所.jpg  

來坤夫婦僅申請到警察局的入山證許可,所以離開時,還要把入山許可證繳回孝義派出所。

IMAG5245.jpg  

在來坤家洗去一身汙臭後,換上乾淨服裝,隨即和三寶伉儷在新莊的千葉火鍋會合餐敘,慶祝此次越嶺圓滿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8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